|
(备注:给学校的德育读本加了一个板块,大标题是“追随吾乡先贤的脚步”,按照时间先后依次罗列与扶沟有关的历史名人;本篇为其七。)
柳堂(1843—1929),字纯斋,号勖庵,扶沟吕潭人,为近代华北藏书与金石名家。清同治十二年中举人,光绪十六年中第五名进士。光绪二十二年五月补山东惠民知县,该年九月黄河决口,他乘船到达河防,于掀天风浪中查看水情,率领民工三万余,使用地丁银购料四百余万斤,把决口填复。遂设粥棚,发寒衣,以解灾民饥寒之苦。光绪二十四年,济阳桑家渡口决堤,惠民首当其冲,柳堂又亲临现场,奋力组织抢险,得以化险为夷。在惠五年,他慎刑法,正田里,广学校,兴水利,植树木,固河堤,劝民息讼,旌扬贞烈,被誉为“齐鲁循吏”。他栽柳万株,以防护城池;开惠民沟,得沃田万亩;改黄河窝铺,岁省钱万缗。惠民县一千三百余村落无所不至,深受民众所拥戴。
当时义和拳正盛大,成于京津,而发于山东。光绪二十六年夏秋之交,拳众数千突然入城,柳堂迎上去劝说道:“尔辈既自称效忠朝廷,雪耻辱,理应北上决战。此间无洋人,到此何为?”义和拳当夜撤退,境内无丝毫惊扰。后来义和拳败,清廷到处残酷镇压,惟柳堂在其辖境之内只论匪不匪,不论拳不拳,仅对混入拳内的无恶不作者绳之于法,使境内数千拳众免于杀戮。
光绪二十七年二月,柳堂移任东平知州,在处理义和拳与天主教徒的冲突中,他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使双方和睦,功莫大焉。光绪二十九年四月,调任德平知县;光绪三十年六月复调惠民知县;光绪三十一年正月调任乐陵知县;光绪三十二年再任惠民知县。两复惠民,百姓焚香叩首相迎数十里。县内流行一联:“官惠民,惠民民受惠;作知县,知县县周知。”先后蒙海城李公、项城袁公荐保,赏戴花翎,四品衔。光绪三十三年四月调任济宁知州。后改任章丘,以体弱不能尽职为由不赴而致仕,时年六十六岁。其后四年,辛亥革命起。1912年3月,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,曾派人到济南,以山东巡抚一职相许,劝柳堂出仕,为其推行专制独裁统治。柳堂以体弱不能尽职,又言臣子不事二主,予以回绝。
柳堂每到一地,扶正祛邪。他长于断案,疑难杂案经他三言两语,即见分晓。所得俸禄,除招待礼士、救济亲友、分给兄弟外,就用来购置金石图籍,遂列当时华北藏书名家及金石名家。1932年王献唐接受柳堂藏书1033种,14674册,由于战乱,所捐文物大部流失,所幸《耄学问答》《笔谏堂全集》手稿安全无恙,馆藏在山东图书馆。不但藏书,本人著作也很丰厚,著有《莲溪》《北上》《宦游》《舟行》《寿余》《古稀》等,其诗文直爽写实,关注民间疾苦。如《莲溪晴空》句:“微雨初晴望眼空,莲溪门外立春风。半湾芳草萦深碧,夹岸小桃放浅红。水面浮沉双鸭子,船头漂泊一漁翁。天然诗趣天然画,欲学维摩愧未工。”再如古风《君不见》:“君不见,东临卖儿儿大哭欲死,又不见,西临卖儿儿小喜不止。儿哭不忍成别离,儿喜可以止寒饥。”
民国十八年春,柳堂无疾而终,享年86岁,归葬扶沟吕潭。德配李夫人与其同岁生,随宦三十载,犹贫家妇,持理内政,夫妻二人相敬如宾。婚后,柳堂不娶偏房不纳妾,终生不二色,传为佳话。
酒垆 ( 豫ICP备17036686号 )
GMT+8, 2019-12-9 18:25 , Processed in 0.078600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